香港万得通讯社综合报道,流动性连续维稳,一级市场融资回暖。Wind资讯统计显示,信用债、同业存单单周净融资均已连续4周攀升。其中,信用债单周净融资已创8月底以来新高,同业存单净融资规模则创9月中旬以来新高。
另有数据显示,截至10月底,央行货币政策工具(SLF、PSL、MLF)余额规模已达7.01万亿元,连升22个月,且首次突破7万亿关口。截至目前,央行公开市场逆回购待回笼余额规模2.02万亿元。
货币政策工具余额连续攀升
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,截至10月底,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中,SLF、PSL、MLF的余额规模分别为223.20、44125.00、25749.00亿元,总规模达7.01万亿元。
值得注意的是,央行上周五(11月3日)超额开展4040亿元MLF操作,当日有2070亿元MLF到期,本月MLF到期总量为3960亿元。
东北证券李勇、刘辰涵研报点评认为,央行超量发行续作11月MLF到期,维持对债市的“呵护”。本次对冲MLF,依旧延续之前一次性集中对冲到期量的思路,反应出央行最近“紧中有松”的操作思路,有助于进一步“削峰填谷”。随着年末临近,资金面开始紧张,同时财政支出压力增大,央行通过续作投放流动性补充财政支出透支造成的流动性压力。
流动性放量同时,一级市场发行亦显回暖。信用债方面,上周净融资803.48亿元,已连续四周攀升,并创8月下旬以来新高。
同业存单方面,上周净融资784.10亿元,同样连续四周攀升,并创9月中旬以来新高。值得注意的是,同业存单近3周净融资均为正,此前已连续5周净融资告负。
实际上,根据中金固收陈健恒、唐薇研报分析,这一轮的债市调整表现的与前面几次不同,今年4-5月份以及8-9月份的收益率上升都源于资金面的紧张以及同业存单利率的升高。但这一次并没有看到资金面的明显紧张,同业存单利率也并无明显升高。
市场分析认为,当前债市融资回暖,流动性平稳,前期出现的跌势另有玄机。平安证券陈骁研报认为,主导此前市场大跌的逻辑如下:
第一,充裕的流动性并没有改善流动性的结构失衡。充裕的流动性只是改善了银行机构的资金面,非银机构的流动性依然紧张。
第二,三季末宏观数据普遍反弹,对债券市场形成了显著的压力。
第三,市场多头心理脆弱。
流动性平稳有支撑
近期,央行仍在积极维稳流动性,包括增加公开市场操作品种,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。
而根据市场分析,年内流动性走势,地方政府债仍将发挥巨大作用。
中信明明研报早前分析,地方政府新增债发行放量,但发行利率却保持下行趋势,央行保持市场流动性宽松的做法功不可没。
Wind资讯统计显示,截至目前,今年地方债发行规模已达3.99万亿元,本周其余交易日还将有逾600亿元地方债待发行。其中,三季度以来地方债发行规模2.13万亿元,占今年已发行规模比例达53.3%。
而据据中诚信国际统计,三季度以来,受金融监管以及金融持续去杠杆因素影响,当前资金面维持偏紧局面,7月至9月,地方债平均发行成本分别为3.89%、3.97%和3.96%。
东北证券刘立喜研报此前分析,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对冲政府发债缴款已有先例。而进入四季度发行阶段,根据以往发行规律,地方政府往往会加快提前进行债券发行,导致10、11月发行量大增。
据中债资信估算,地方债2017年新增债券计划发行规模为1.63万亿元,置换债券发行规模约3万亿元。而前三季度已发行规模3.53万亿元,四季度剩余发行规模1.10万亿元。
这种情况下,央行仍需要释放流动性对冲地方政府债发行对市场的冲击。
市场分析流动性走势同时,亦在寻找债市新机遇。
陈骁研报认为,投资者应当重视利率急速上行之后信用债所表现出的短期配置价值。
其一,当前无风险利率的水平已脱离基本面,四季度宏观经济数据的温和回落难以支撑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迚一步上行,因此债市整体利率在超调后存在一定的系统性回落空间,而这个空间可能随着四季度宏观数据的逐渐公布而显现。
其二,就信用债本身而言,当前高等级企业债收益率再度超过了同期限贷款基准利率的水平。这表明当前企业债收益率水平已经有所高估。
李勇、刘辰涵研报也认为,对于明年债券市场,不必过于悲观:首先、海外以及监管等超预期因素已逐渐落地,对债市的影响正在逐步释放;其次、经济基本面仍处于恢复阶段,并未完全复苏。最为重要的是,货币政策显示出“紧中有松”的倾向,央行启动2个月逆回购、续作MLF、以及缓解明年春节期间流动性紧张的定向降准,均体现出央行对于债市“呵护”的倾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