洗钱犯罪活动看似离我们很遥远,实际上,它常常通过隐蔽的方式潜伏在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。在校园,老师和学生被不法分子利用的现象时有发生。因此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醒,避免误入洗钱陷阱。
校园洗钱案例
随着时间的推移,各种针对校园活动的新型洗钱手段层出不穷,我们要擦亮眼睛,避免成为犯罪分子洗钱的“白手套”。
01 大学生为地下钱庄提供换汇额度涉洗钱
案件概述
2017年,姚某等人利用澳门赌场工作人员身份,通过微信公众号招募大学生参与外汇骗购,利用218名大学生的外汇购汇额度,涉案金额达1.4亿港币。有权机关经过侦查,成功破获此案,抓获主犯姚某等4人。
案例分析
此案是国内首例大规模利用大学生外汇额度的骗购外汇案。在校学生要增强反洗钱意识,提高警惕,避免成为非法金融活动的受害者。
02 大学生因刷单涉洗钱
案件概述
大学生范某经营的网店生意受损,被张某以“轻松赚钱”的噱头诱惑,参与了所谓的“刷单”团队。范某在张某的指导下,办理了多张银行卡并绑定支付平台,交出了账号密码,参与了转账活动。实际上,这些资金是电信诈骗团伙的赃款,范某在短短十余天内帮助转移了40万余元。最终,范某因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被提起公诉。
案例分析
在校大学生应警惕网络洗钱等灰黑产业链,不要因小利而损害自己的前途。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,加强法治教育,提供正规的兼职渠道,引导学生通过合法途径赚取生活费用。
03 同寝室大学生因“兼职”帮助办卡涉洗钱
案件概述
江西南昌某高校四名同寝室大学生被网络洗钱团伙利用,帮助对方用自己的银行卡操作资金转账。其间,每笔转账对方按“千分之五”计算提成。警方介入调查后,发现这四名学生的银行账户存在异常资金流动,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,其中一名大学生涉嫌洗钱金额高达300多万元。
案例分析
一些大学生因法律意识薄弱,容易成为洗钱活动的帮凶。案例中的大学生通过网络结识洗钱团伙,提供银行卡进行资金转账并从中获利,错误地认为自己仅提供银行卡并未直接参与转账就不涉嫌违法,实则已触犯法律。
如何避免成为洗钱犯罪活动的“工具人”
不出售或出借自己的账户、银行卡。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个人账户、银行卡进行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。不要被佣金诱惑参与任何形式的非法转账或虚拟货币交易。
不出租或出借自己的身份证件。身份证件可以用于开设公司或者银行账户,容易成为非法交易和洗钱的工具。
不应因受朋友之托或者利益诱惑,随便使用自己的账户替他人提现,包括银行卡、支付宝、微信等,以免参与到洗钱活动。
如果发现账户异常,存在不是自己操作的交易,应立刻联系金融机构了解交易详情。保留相关证据,及时向警方和金融监管机构报告,并配合调查。
1.案例来源:清远日报,《警惕!洗钱活动就在身边 | 反洗钱宣传月知识普及课堂(3)》
2.案例来源:南京栖霞检察,《办张银行卡轻松日赚400元?大学生因“洗钱”深陷牢笼》
3.案例来源:光明网,《同一寝室4名大学生被刑拘!》
来源 | 人保健康生活